高脂血症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总体患病率高达 35.6%,其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发症致死率占据全球死亡率的 50%。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贝特类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存在肌肉损伤、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药食同源的桑黄作为传统中药,其降脂潜力近年来备受关注。最新研究表明,桑黄中的特定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细胞脂质代谢和力学特性发挥降脂作用,为天然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在现代健康理念中,运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运动带来的疲劳及潜在的肝损伤问题,正逐渐受到关注。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桑黄多糖在缓解运动疲劳小鼠肝损伤中的奥秘。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工厂,但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正成为全球急性肝损伤的头号杀手。每年超过10万例APAP中毒病例中,近半数发展为急性肝衰竭。传统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虽能补充谷胱甘肽(GSH),但仅在中毒8小时内有效,且对晚期患者束手无策。在这一背景下,药食两用真菌桑黄中的活性多糖(Phps)进入科研视野,其抗氧化、抗炎的多重功效为肝脏保护带来新希望。
在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桑黄这一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正逐渐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一篇关于桑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一同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奥秘。
桑黄,是伞菌纲锈革菌科的一类珍贵食药用真菌,有着“森林黄金” 的美誉。古籍中桑黄有 “桑耳” 之称,传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黄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黄酮和萜类等,在预防或治疗肿瘤、降尿酸、调节免疫、降血糖及抗氧化等方面展现出良好药理作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衰老相关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寻找有效的抗衰物质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近期,山东农业大学崔艳菲的硕士论文聚焦桑黄菌糠多糖(PBRP),深入探讨了其结构特征以及对 D-半乳糖诱导衰老的修复作用,为延缓衰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潜在干预策略。
桑黄多糖以杂聚糖蛋白复合物形式存在,主要分布于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其一级结构包含单糖残基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分支情况等关键信息。例如,杨树桑黄胞外多糖Fr-Ⅰ 为 α- 与 β- 吡喃型甘露糖苷共存的酸性杂多糖,Fr-Ⅱ 则为单一 α- 吡喃型甘露糖苷酸性杂多糖。提取方法中,微波协同超声波法(提取率 5.32%)和溶剂浸提法(提取率 5.66%)表现出较高效率,但酶解法因成本问题尚未广泛应用。
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作为多孔菌科药用真菌,其多糖、黄酮、多酚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肝等功效,是传统中药与现代功能食品的重要资源。然而,野生桑黄资源稀缺,人工培养面临成本高、活性成分不稳定等问题。吉林大学王爽的研究聚焦于优化桑黄液体培养工艺,探究其提取物(PIE)对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旨在为桑黄的规模化生产与药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桑黄(Phellinus baumii)作为我国传统药用真菌,其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然而,针对桑黄黄酮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空白,尤其是其对免疫细胞功能及体内免疫应答的影响尚不明确。浙江大学郎明紫的研究通过体外细胞模型与体内动物实验,系统探究桑黄黄酮类化合物的免疫药理作用,为其在免疫调节药物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尽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进步,但化疗耐药和肿瘤转移仍导致预后不佳。桑黄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其提取物已被证实对肝癌、乳腺癌等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