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 《液体发酵桑黄总黄酮对抗肿瘤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出版日期:2019年
发表刊物:《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论文作者:黄罗丹,安春艳,刘德阳,潘裕添
近年来,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在抗肿瘤领域备受关注。该研究聚焦液体发酵桑黄总黄酮,深入探究其抗肿瘤活性与作用机制,为肿瘤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背景
桑黄是我国传统珍稀药材,国际上已认可其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显著效果,抗癌能力优于灵芝等同类真菌。不过,其抗肿瘤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从液体发酵桑黄菌落提取总黄酮,检测其药物毒性与抗肿瘤活性,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研究方法
桑黄总黄酮的制备
液体发酵桑黄菌20天,经乙酸乙酯萃取、低温蒸发、甲醇处理、大孔树脂柱洗脱等步骤,最终获得桑黄总黄酮。
样品溶液配制
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稀释溶解好的总黄酮,制成不同浓度梯度溶液,并过滤除菌。
细胞实验
选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人肝癌细胞HepG-2进行实验。运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与毒性,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形态变化,评估总黄酮对细胞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总黄酮对细胞周期的作用,分析不同浓度下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
细胞毒性差异
不同浓度桑黄总黄酮作用于L929细胞,细胞活力无明显抑制,细胞未分化。而作用于HepG-2细胞时,高浓度(50μg/mL、100μg/mL)下细胞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增殖受抑制。这表明总黄酮对正常细胞毒性低,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细胞周期影响不同
随着总黄酮浓度增加,L929细胞周期各时期比例基本不变;HepG-2细胞则表现为G₁期细胞比例减少,S + G₂期细胞比例上升。说明总黄酮对正常细胞周期无阻滞作用,却能阻滞肿瘤细胞HepG-2的S + G₂期,抑制其增殖。
结论
本研究表明,桑黄总黄酮具有体外抗癌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在100μg/mL浓度下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其抑制肿瘤细胞的机制可能与阻滞肿瘤细胞的S + G₂期细胞周期有关。不过,目前桑黄黄酮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原理,还缺乏更深入的数据支持。后续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充分挖掘桑黄总黄酮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桑黄总黄酮有望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武器”,为攻克癌症难题贡献力量。
★ 本文仅限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欢迎指正。